盛世唐朝双重(盛世唐代)

huafeng1103 酒价格盛世唐朝双重(盛世唐代)已关闭评论1字数 3244阅读模式

宰相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个十分特殊而重要的职位;能掌握宰政大权的官员都是王朝权力的巅峰。然而,过度庞大的权力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相权会影响皇权,而导致朝纲混乱,这是历代君王最忌讳的事情,但是又不能废除宰相这一职位,毕竟皇帝是世袭而来,皇帝的选择范围就十分的窄。

而宰相不一样,宰相是从文武百官和天下士子中,选拔出最优秀的治理国家的人才,相比较之下,拥有宰相的王朝往往鼎盛时期更多;那么既然无法废除宰相,就只能够压制宰相的能力,而历朝之中,唐朝压制宰相的力度是最大的。面对权力巨大的宰相,唐朝统治者是如何压制和弱化宰相的权力?

群相制度一定程度产生牵制作用

唐朝的国家政治体系大致是传承了隋朝的制度,这也是因为隋朝的官员制度不仅完善,并且还特别的出色;那么唐朝的群相制度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拿唐初来讲,唐高祖李渊建立唐王朝之后,对于宰相权力的人选由一个变成了四个,这就是唐朝最初的宰相制度。李世民、裴寂、窦威、刘文静四个人成为了大唐王朝权力中枢。

其实如果唐高祖李渊,没有经历玄武门之变后的丧子之痛,那么李渊或许是中国最舒服的皇帝,因为绝大多数政事都是下面四个宰相联合决定,李渊只是起到一个批阅作用。这就是初唐时期最先施行的群相制度。

到了后来,群相制度:一直沿用,甚至一个皇帝执政年间,光是宰相人选都换了上百人,上百人并不是说是一个职位的变动,而是四个职位的变动,这样比较而来,唐朝群像制度还是十分不错的。

文臣压制不住武将,节度使制度促使割据军阀

唐王朝对宰相的权力是有一点的限制的,首先是群制度直接将相权一分为四,接着就是皇帝掌握统筹权,并且通过权力制衡的手段来平衡四相的关系,这就一定程度防止了文官集团中,某一派一家独大的局面。正是这种群相制度的存在,使得君臣博弈在权力中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而文官集团的强大则有效地监督和制约武将集团,宦官集团尚未崛起,在这种情况下君王和臣子们共同缔造了大唐盛世。

而大家在翻阅唐史,都能够发现,唐朝内部的混乱大多是来源于武官,这就是唐王朝施行群相制度带来的弊端,文官集团势力被瓜分太厉害,导致了文臣无法对武将集团造成较大的压制,而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又带给了武将们一方军政大权,一来一去,武将的势力水涨船高,而文臣的势力只能够处理国家大事,却没有任何权利去管理武将。

凡是出现的弊端必定是积怨已久,唐朝高宗、武后、中宗、唐睿宗和玄宗时期,相权开始膨胀,这就是因为长期压制和削弱相权带来的恶果,特别是玄宗时期,宰相和皇帝私底下对抗十分的剧烈,甚至连太子李亨都不敢插手二权之争。

群像制度主要的官员是尚书令(后左仆射)、右仆射、内史令(后改中书令)、侍中。而对这四个职位的区分,许多史学家普遍认为侍中和中书令是真正的宰相,而左右仆射亦尝为宰相,这样高下之分就十分清晰。

尚书左右仆射逐渐退出政治舞台

如果说,群相制度一定程度上,是制约和削弱相权的隐晦做法,那么废除尚书左右仆射的做法,无疑是正大光明的削弱相权;虽然说,四个官员可以达到相互制约的作用,但是不管如何削弱,相权依旧是庞大的存在,也是影响皇权的潜在威胁。

唐太宗年间就遇到被群相联合压制的局面,这也使得唐太宗李世民下定决心直接和宰相开战,在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找借口说长孙无忌是国舅,不适合担任要职,直接就废掉了长孙无忌的仆射位置。

而长孙无忌被废之后,仆射位置一直是空缺,朝中的官员都眼巴巴的看着谁能够登上这个位置,可是空缺了近三年时间,李世民就是不提这件事,后来李世民让房玄龄当上了仆射,这才补上了空缺。

但这时候的仆射职能已经发生了变化,相权逐渐朝向尚书省偏移,并且许多大小事务都是由尚书左右丞统领负责,只有十分重要的事情才向仆射汇报,这相当于废掉了仆射在尚书省的权力,这也是李世民的想法,尚书省就应该和仆射区分掉,不能够让这些人搞到一起,不然不好管理。

而到了贞观年间17年后,当时的右仆射高士廉卸任之后,李世民索性就废掉了右仆射,也因此贞观年间再无右仆射的职位,我们可以看作,仆射也就从宰相的行列里被剔除了。后来高宗李治继位后,虽说仆射这个职位重新启用,但很显然的这个位置已经和相权渐行渐远了。

而这时候的宰相之权集中在中书省内部,也就中书令和侍中两人把控,那么问题就来了,失去了左右仆射这个群相限制,只留下中书令和侍中,他们的权力是否过度膨胀了?这还真不是,废掉仆射一职位之后,皇帝们也开始对中书令和侍中下手。

中书门——群相制度最后的辉煌

唐朝失去了左右仆射,但却赢得了政治平衡,中书门下就成为了大唐王朝名副其实的权力中枢,我们可以讲在皇帝对仆射下手的时候,那段时期是群相制度最后的辉煌,也是中书门下最后的辉煌。

例如在唐玄宗李隆基年间,李隆基就让中书令和侍中,在担任宰相之职的同时,又让他们担任其他的职务,这就是多位限制,通过让宰相们多兼职的方式,既能够达到分化宰相的精力和权力,又能够让皇帝更好的把控朝廷政局。可以讲,开元年间的前中期阶段,是整个大唐王朝皇权最为鼎盛的时期,皇帝换相十分的容易;后来,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玄宗退位,儿子李亨继位,继位后的李亨把希望都寄托给中书门下,就是后来的中书门下平章事。

这个职位就是后来的宰相继承者,不过同平章事是一个职位,却是多人掌控,意思就是说中书令和侍中这种职位上面还带着一个职位,那就是同平章事,你只有获得平章事,你才是正儿八经的宰相。

同平章事——唐宰相制度的挽歌

后来,皇帝们相继开始压制中书令和侍中,并且一步步地将其架空,这两个职位开始变成了一些功臣担任的虚职,而真正的相权掌控,还是同平章事,所以中唐之后,宰相就是同平章事;而群相制度的辉煌也持续到玄宗末期就已经彻底沦落了。

唐王朝的覆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定程度是因为过分的压制相权,这导致了皇权过于集中,而晚唐的皇帝昏庸者居多,并且极容易被功臣、节度使给控制,安史之乱之所以会爆发,这与安禄山、史思明拥兵自重,出现暂时权力监管真空有关。

凡事都是两面性,朝堂中宰相被削弱压制,那么带来的结果就是武将势力的雄起,晚唐其实全国各地的节度使大权在握,而皇帝们的眼光,依旧还集中在朝廷这一亩三分地之上,没有了相权强力限制,节度使依旧成为了晚唐心腹大患,并且已经完全成为了气候。

节度使崛起——唐朝盛极而衰

曾一度节度使们控制的军队占大唐整体军队的7成,这样的数据是极为恐怖的;还是有一些皇帝发现了节度使权力过大,于是乎开始授权给宦官,就是所谓的枢密使;不过唐朝的宦官好像不怎么争气,出不了赵高、魏忠贤这样的大阉。唐朝军队中盛行的统帅和监使,统帅就是正经的节度使,而监使就是宦官,这样的制度,导致了唐朝的节度使,十分厌恶宦官干预军队。

而晚唐时期,国家腐败,皇帝昏庸,已经不复当年太宗、玄宗时期的辉煌,皇帝们也没那个能力限制诸方,于是节度使、宦官枢密使和宰相同平章事,互掐成为了晚唐常见的朝政风波,同平章事在风波中占据上风,那么朝廷会一定程度上相权高涨,枢密使在风波中占据上风,那么在军队和朝廷中会增进控制力。

但是,节度使一旦占据上风,那么带来的后果是不可限量的,节度使叛乱是晚唐最害怕的事情,人称小太宗的唐宪宗时期,在他之前唐朝已经被节度使给牢牢的控制着,宪宗通过多方改革,终于抢回了唐朝的军权,这段时期也是晚唐时期最后的曙光,不过宪宗大力扶持的同平章事,却烂泥扶不上墙,长期的压制导致了文臣们,已经失去了当初初唐时期进取的锐气。

结尾

唐宪宗是下了一盘大-棋,而接棋者不是宪宗后继者,而是宰相们,如果宰相们能够接住宪宗的权力,那么大唐气数还能够延续多年,如果接不住,那么大唐将会彻底被节度使给架空;结果很悲剧,唐宪宗一死,同平章事就被太监枢密使和节度使双重打压大唐王朝的宰相制度也彻底的沦为陪衬。

纵观历史,客观地说,唐朝盛于宰相,败也于宰相;因此,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要保持权力平衡,更是要侧重一些制度(相权)的建设,因为相权可以让文官、武将、宦官相互制衡,其实是皇权的一道保护屏障,有这个屏障则唐朝至少保证不会那么容易覆灭。

huafeng1103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8月19日 16:31:5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diujiu.com/jiage/13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