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夕大火为什么叫文夕(文夕大火中国欠长沙)

2023年4月4日15:01:39文夕大火为什么叫文夕(文夕大火中国欠长沙)已关闭评论

头条创作挑战赛

长沙大火又称文夕大火,由于失火当日12日的电报代码是文,大火又发生在夜里(即夕),故名。

这是长沙历史上毁坏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城性的人为灾难,也让长沙与斯大林格勒、德国的德累斯顿、英国的考文垂、广岛和长崎一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1938年10月25日,武汉会战失利后,武汉的机关、工厂,以及大批难民和伤兵涌入长沙,使当时30多万人口的长沙人口骤增到50多万人。加上以前作为上海、南京等会战的后方,长沙已经储存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商业也很繁荣。但长沙有限的铁路、公路和水路交通根本难以承载如此大量的中转,这些都给日后的巨大灾难埋下了隐患。

11月9日日军攻陷岳阳,继而向南推进至新墙河北岸,湘北门户洞开,湖南由大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省会长沙一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谣传敌人即将进攻长沙,聚集在长沙的各军政机关纷纷撤退,人心惶惶,一夕数惊。

在此严峻形势下,蒋介石在长沙召开了军政人员会议,讨论战局问题。基于对已经沦陷的重要城市未加破坏,资为敌用,实为失策的认识和对确保长沙信心的缺乏,会议期间,蒋介石曾指示张治中等人,如果长沙不保,即实行火烧。11月12日上午9时许,蒋介石侍从室正式指示张治中对长沙采取焦土政策。稍后,张治中又接到蒋介石限一小时到的紧急电报: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

对于焚城阻敌的办法,张治中虽曾提出过异议,但以蒋介石的专横,张治中是不敢不执行的。张治中连续接到蒋介石焚城的命令后,立即采取应变措施,指定省会警备司令部司令酆悌负责筹备,省保安处予以协助,警备第二团团长徐昆担任放火总指挥,负责组织放火的队伍,准备放火工具。

根据当时拟定的焚城计划,放火前,应先发布日军轰炸城市的消息,以便疏散市民,并施放空袭警报,由警备队督促市民出城;放火时,以城南天心阁处举火为号,全城同时行动。放火时间视日军进攻长沙的情况而定,由酆悌亲自掌握。

按此计划,徐昆迅速将警备第二团以3人为一组,编成100个放火小组,分发放火器材,调集大量消防车,灌入汽油,作为放火车,并在主要街道预备大桶的汽油和煤油等易燃物,有些墙壁上用石灰写着焦字,或画了其他纵火暗号,或用日文写着对敌宣传标语。

11月12日,即岳阳弃守的第三天,日寇先头部队已进抵汨罗江北。谣言不胫而走,或说敌人已到距长沙仅10多里的新河,或说敌人的汽艇已距省河不远等。逃难的人流有如成群结队的蚂蚁,把城郊数十里内的稻田踩成无数的小道;被阻于水的,更是狼狈不堪,或忍痛抛箱弃物,或失足落水,葬身鱼腹。

入夜,城里到处关门闭户,街上漆黑一团,只是偶然从个别的住户门缝里透出一点点灯光,或在小巷深处传来几声小贩的叫卖,其状凄凉万状。

深夜,全城戒严,行人绝迹,只有三五成群的全副武装的士兵或提油桶,或提着小火炉,或拿着其他放火器材,紧张地分散到全市的街头巷尾,准备执行放火任务。

正在这个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紧急时刻,南门外伤兵医院不慎失火,紧接着天心阁和一些地方也起火了。预先守候在各处的放火队员一见天心阁的火光,纷纷将点燃的火把投向居民的房屋,全城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热浪灼人,爆声阵阵,美丽的长沙古城顿成一片火海。

焚城的计划是严格保密的,焚城的行动又是在没有得到命令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当火起时,留在城里的老百姓尚在睡梦中。乃至从梦中惊醒,还以为是日军打进城来了,都准备夺路逃命,但烈火已经临门,大多数的街巷已被烟火封住。熊熊大火中逃命的人们,在拥挤和混乱不堪中,有的被人群踩死,有的被汽车压死,有的被大火活活烧死。

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被大火逼进水缸后惨死;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躲进水缸避火,双双被活活煮死;30多名余太华金号的员工躲进防空洞,全被烤焦致死。凄厉的哭喊声、恐怖的嘶叫声,连同建筑物燃烧时的爆炸声,交织成了一个悲惨世界。

这场恐怖而又无情的大火一直延烧了两天两夜,造成了空前的浩劫,全城8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原来繁华的街道变成断壁残垣,学校、银行、工厂、商店毁于一旦。据国民党湖南省政府统计室编印的《湖南省抗战损失统计》估计,大火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多亿元,相当于抗战胜利后的1 7万亿元。据国民党当局公布的数字,直接死于火灾的有3000余人。

政府机关被烧毁的有省政府、民政厅、建设厅、警察局、警备司令部、省市党部、保安处、地方法院、高等法院,还有电报局、电话局、邮政局、市商会、中央通讯社、迁到长沙的中央广播电台和在长沙的各家报馆。

被烧毁或被大部烧毁的学校有湖南大学、明德中学、岳云农工、楚怡工业学校、兑泽中学、湖南第一师范、南华女中、明宪女校、妙高峰中学、省立长沙高中、民众教育馆等31所。

被毁的银行有湖南省银行、江西裕民银行、上海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等10余家。

被烧毁工厂的有40多家,其中损失最大的有湖南第一纺织厂,其厂房损失达27万余元,原料损失达96万余元,机器设备损失达60多万元。长沙作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190多家碾米厂和粮栈仅幸存12家半。绸布业损失约200余万元,约占全行业资产的80%。湘绣业40家全部被毁灭,除湘雅医院外的所有医院也都被烧毁。

文夕大火还毁灭了长沙城自春秋战国以来的文化积累,地面文物几乎全部毁灭。长沙作为中国唯一一个两千多年城址不变的古城,文化传承也在此中断,在历史研究上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当时《中央日报》的社论说:长沙近30年来,物质、人力欣欣向荣。全国都市中,充实富庶,长沙当居首要。百年缔造,可怜一炬。

长沙大火前,从武汉撤退的周恩来、叶剑英等人正在长沙。大火当夜,他们率领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工作人员冲出火海,撤往湘潭。郭沫若当时也在长沙亲历了大火,《郭沫若传》中对大火的情景进行了描述:

只见城中烈焰升腾而起,映红了整个夜空,来不及撤退的长沙百姓,披头散发寻找亲人的,顿足捶胸的,望着大火发呆的,扑向火丛抢救财产的……歇斯底里失望地绝叫,伴随着房倒屋塌的轰隆声……车至城郊关帝庙前,极目远望,根本不见长沙踪影,唯有冲天的火光和翻滚的浓烟,显然火势还在蔓延。

14日,周恩来等人赶赴南岳,就大火的善后问题与蒋介石交涉。

面对各方的责难,蒋介石连夜从南岳赶至长沙处理善后,迫于长沙和全国人民的舆论压力,蒋介石接受了周恩来提出的3点善后办法:(1)拨款50万元救济灾民;(2)调集5000民工清理街道,掩埋尸体,搭盖窝棚,安置灾民;(3)严惩放火首犯。

几天后,蒋介石下令判处酆悌、徐昆、文重孚(省会警察局局长)3人死刑,给张治中以革职留任的处分,仍继续负责火灾的善后。

17日,周恩来最先赶回长沙,领导善后工作。22日,省府也成立了长沙市临时救济委员会。郭沫若等在回到长沙后,同八路军驻湘通信处的工作人员一道组成了善后工作突击队,开展善后救灾工作,整个善后工作到11月底才完成。

长沙大火后,人民流离失所,商业贸易、政府机关、学术机构等几乎完全瘫痪,但这还只是大灾难的开始。从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日寇发动了四次长沙会战,轰炸长沙100多次,在文夕大火中损毁严重的长沙进而更是成为了一片废墟。

这场中国历史上罕见、世界历史上也是少有的惨绝人寰的大火,早已成为了历史,但它留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震惊世界,但人们却没有料到还有这么多的同胞,会无辜屈死在一群渎职殃民的官僚们所制造的一场大火中!

2005年7月,长沙市纪念文夕大火的建筑——电灯公司遗址纪念墙建成。纪念墙位于湘江风光带与劳动路交会处。同年建成的还有长沙大火警示钟大型雕塑,它们在警示着人们不要忘记60多年前的那场民族浩劫。

酒剑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