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古之礼器——青铜器鼎,可谓是当时的国之重器,精美的纹路,高大的器身总会使人无法与饮食这一桩普通至极的事件联想到一起。
青铜器可作为地位的象征,在商周时期青铜器与古人的饮食文化也密不可分。在《礼记·礼运》有写到: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那时古人讲究着尊卑之别,贵族与平民所食截然不同,青铜器的规格自是贵族与庶人有别。《春秋公羊传》就有记载:天子九鼎,诸候七鼎,大夫五,元士三也。
鼎的最初用途之一便是炊具。鼎是象形字,从甲骨文、金文等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鼎之形状。鼎虽然作为炊具烹肉之用,但是它的造型可不一般,它造型雄伟,两耳、圆壮的器身、三足鼎立的鼎足。
《说文》中记载的: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魑魅魍魉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这就为后人解释了鼎之形状、用途和起源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饮食方面不仅仅是需要食物的熟,更是追求食物的味美,从火的产生人们就开始了探索饮食的道路,鼎的产生象征着先民对烹调技艺的追求。鼎大小各异,有着不同的用途,现今鼎被公认的最大用处便是烹煮肉食,例如现今出土的青铜温鼎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小火锅,先人可用此鼎涮肉食,想来岂不美哉!
在那个有着严明的礼乐制度的时代,鼎是用于区分贵族与百姓的一大礼器,书中所言君王诸侯等所拥有的鼎是有数量之差的,那是因为不同的鼎盛放不同的肉食,这样便有分明的等级制度,天子自是比庶人有更高的享受的。据文献记载:西周天子用九鼎,分别盛放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
诸侯用七鼎,与天子比,无鲜鱼、鲜腊。卿大夫用五鼎,分别盛放羊、豕、鱼、腊、肤。士用三鼎,盛放豕、鱼、腊,也有用一鼎的,只盛放豕。鼎作为炊具、餐具之用,是当时的身份象征,这是鼎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具有深远意义的原因。
钟鸣鼎食之家的盛景是先人书中所描绘,现今我们看着展厅里的青铜礼器,或许可以联想到一二当时之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