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查询(13315个人征信查询)

2023年4月19日15:17:16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查询(13315个人征信查询)已关闭评论

大噶吼~ 如果我告诉你,给我5分钟时间,你的姓名、卡号、身份证、手机号甚至银行卡密码我都能知道。你信不信?不信?好吧,还是不逗你了,近日央视又爆料了:有银行内部员工及领导向犯罪团伙提供储户信息。这个领导不是别人正是银行行长!

前些日子,某银行行长以万元价格将征信系统查询账号及密码出售,导致50万份储户信息泄露给了不法分子。个人存款不翼而飞,刚去银行转完账就收到骚扰信息,原先也许你以为是你的电子设备中病毒了?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新闻,我们终于知道,不是我们中了毒,是有人在卖我们个人信息。

而且不只是银行,从快递公司、通信公司、小区物业,甚至还有医院等,都在大肆贩卖着你的个人信息。

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正全力构建征信体系,但是如果个人信息泄露这一毒瘤无法根除,我们何以安心把信息提供给企业和机构,公民正常的经济活动何以得到安全保障?

还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并于近日出台了新的司法解释: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宣布:6月1日起,以下非法获取、出售个人信息行为将入罪

①、出售或提供行踪轨迹,被他人用于犯罪的;②、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50条以上的;③、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 供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500条以上的;④、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

对企业及机构出现内鬼现象更明确指出,如果是从事金融、电信、医疗等部门的人员,非法获取或出售25条或获利5000元就可判刑。

情节严重,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要知道,在2016年,中国6.88亿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经济损失达915亿元。平均每人损失约133元,有的甚至造成受害者家破人亡,这种危害逐渐向着难以控制的局面不断发展,像裸贷这类新兴的个人隐私交易层出不穷。

这次虽然法律得到了部分完善,但对于如何执法,如何追责,仍值得持续关注。就像这次银行行长带头卖信息的案例,如果不把涉事银行及相关机构一起惩处,相信还会有新形式的窃取信息手段出现,也许会更加隐蔽、甚至可以游走于法律边缘。

一旦出现个人信息泄露的事情发生,银行往往都以员工个人行为而逃避制裁,今后非常有必须要让问题所在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连带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根治。

这次政府出狠手打击,并不意味着咱们老百姓就可以高枕无忧,其实此次司法解释的完善,政府一方面在严惩不法分子,从另一个侧面也在引起我们重视,让我们注意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我们老百姓也要注重个人信息保护。不要再随便把身份证等个人证件拿给办事机构进行复印、收到快递后应记得第一时间撕掉信息的单据、公共场所的wifi尽可能不要连接等。

这是一场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的信息保卫战! 新的司法解释实施仅仅是个开始,创建安全的信息环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发友们,你们对保护个人信息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欢迎大家来留言一起探讨。

酒剑仙